懵懂記得,我爬到家里那個杌子上,用兩只小手撐著身子,耷拉著兩條腿,看著縫紉機前的母親用右手一轉機器上的小輪子,兩腳隨著踏板前后一上一下搖擺,針頭帶著一滾子絲線快速地起起落落,跟著發出咔噠噠的機輪聲,是那么的美妙神奇。“叮鈴鈴”,父親騎著大輪自行車,下班回家了,我“補登”從杌子上跳下,跑到門外,沖向剛從自行車上跨下來的父親。“鐺、鐺、鐺……”,此時懸掛在屋子正中的掛鐘一聲聲響起。解放牌縫紉機,大金鹿牌自行車,北極星牌掛鐘,這三樣可是當時我和小伙伴們,拿來吹噓的最為厚實的資本了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縫紉機搬了幾次家不見了,自行車早就去廢品站了,唯獨那個掛鐘,父母親還一直掛在老家屋里的東墻上。
七八十年代,這掛鐘在當時的村子里,是值得炫耀的一份嫁妝。也是我和哥哥小時候,最喜歡的物件。它既能告訴我們時間,又能帶給我兒時不一樣的歡樂。平時哥哥會踩在小杌子上,去撥弄那鐘表,教我認時間。掛鐘有一個特點,越走越慢,原因是發條作為動力來源,需要人工來上弦,大約半月一次,上滿弦后,隨著時間的推移,它會逐漸變慢,直到停止。這樣,我和哥哥時常會關注著時間的變化,讓父親來調整,聽著父親“吱吱……”擰動發條的響聲,我們會在一邊數著“一圈、兩圈……”,直到父親把掛鐘的門閉上,還有一點余味未消的感覺。
爺爺坐在院子里用木柴生火,坐在馬扎上,欠身探頭,將煙鍋伸到火苗上,猛吸兩口。咕嘟、咕嘟,燎壺的水沸了,沏一壺大葉子茶。收音機里單田芳大師的《三俠五義》說得興起,時而抑揚頓挫,時而油腔滑調,爺爺聽得有味。可此時我一直緊張地等待著收音機的時間播報,我覺得自己有對表的義務,父親下班回來,我會拿這個“請功”,而父親總會抽出時間,耐心地把表撥準。
再以后,黑白電視走進了尋常百姓家。我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,觀看完那僅有的一段兒童節目,靜靜地等著新聞聯播開始前熒屏上出現的整點報時,再回過頭看看掛鐘,提醒父親是否該調表了。
隨著年齡增長,調表的“重任”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和哥哥身上。上初中時,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石英手表,每天放學回家,總是有意無意的對照一下掛鐘,是否又跑慢了。
工作了,成家了,買房了,更忙了,回老家次數少了。每次回去,總會看到那掛鐘,還在那靜靜地擺著。無意識的,我也會摸出手機,對表,時間都還一樣呢?!是的,父親會默默地關心著掛鐘,跑慢了,會幫它追上。
經濟發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笨重的“鐘表們”,也在逐步地退出我們的生活,特別是我們年輕一代的生活。新的電子產品固然實用,但是我們的父母是否能夠適應呢,他們已習慣了這些“古董”們的陪伴,習慣了多年來的起居生活,它們承載著老年人一抹抹美好的記憶,既寄托了情思,又和諧了家庭,同時見證了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備案號: 版權所有: 山東雷奧新能源有限公司
專業從事于 , 歡迎來電咨詢! 技術支持:公司地址:山東省臨朐縣東城街辦榆前路909號